学校主页 | 图书馆
学术之星

【湖工学子】小荷已露尖尖角:研究生周笔锋追逐科研之路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9日 21:27    点击次数:     

627,我校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研二学生周笔锋又有一篇论文《时滞扩散性复杂网络同步保性能控制》被《自动化学报》录用。当天正是他接到该刊主编打来电话,告知其这一消息,这个喜讯也没有让24岁的年轻小伙子过于惊喜,这是他今年第四篇学术论文被刊用在权威学术期刊。很多人不禁想问,我校上研二的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接二连三有学术论文被刊用在SCICSCDA类期刊上,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其学术成果可以达到一些学校博士毕业的基本要求,他是怎样做到的?
心中蓝图脚下路: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目前,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过分注重论文发表数量,但其中不乏有对科研悟性较高、兴趣集中的学生,周笔锋当属此类。“其实,对于怎样做科研,我才算刚刚入门,对于未来,我并没有什么野心,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某种成就。多年之后,当别人在议论我的时候,会说我是某某人士,某某学者,某某家。”看似随意的口吻,记者仍可以看出其不同凡响的志向。对于将来,周笔锋说,他甘愿为科研献上宝贵青春,因为这是他的兴趣所在。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个酷爱电子技术的工科男来说也不例外。大学本科的时候,周笔锋就是在我校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考上我校首届研究生后,他进入自动化领域学习研究,自感读研以后才知道自己在本科阶段学得太浅,现在才真正进入其学科“里面”,感受到里面的“深度”,他用很长的时间逐渐找到门径,并逐渐喜欢并泛游其间。
做科研首先就是确定研究方向,确定好了具体的方向才能往下走,但怎样具体细化研究内容,怎样做好科学研究,“这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在于一个长期的坚持。”研究处处长魏克湘告诉我们,周笔锋“无论刮风下雨,寒暑易节,都坚持每天踩着自行车从南校来到主校区学习,与坐班人员同时上下班,平均每天至少有六七个小时呆在科研室,阅读科学文献、专研学术论文。周笔锋之所以做得这么好,与他勤奋、踏实的科研品质有很大的关系。”
套用“一万小时定律”来解释周笔锋对科研的执着,我们会发现还真是特别恰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筹,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谁要是能坚持1万小时持续不断地做一件事,任何人都可以从平凡变成超凡,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眼中文章手中笔:灵感来自于积累与交流
“我做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来自于平常的积累,研究问题的解决则来自于灵感,感觉对了,一篇论文从排版到确定内容到完成论文只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周笔锋说。当然这个灵感是需要靠知识凝炼的。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也许并非难事,但是要在较短时间内在一个领域发表四篇系列较高档次的论文那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周笔锋告诉记者,要写好一篇论文是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内容,他已不记得看过多少篇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了,但是他自己每写一篇论文都会在数据库资料里面下载大批量的论文,仔细研究那些高水平的论文整体构架、行文思路等等。周笔锋表示,他要求自己写任何论文都要有自己的创新,不做东拼西凑的东西,不去滥竽充数,坚持科研创新本质。
罗毅平对自己的爱徒给予了毫不吝啬的表扬,他说:“周笔锋对所研究的领域有着很浓的兴趣,这也是他一直以来能够乐在其中的原因”,同时,“他非常渴望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时找机会征求别人的意见,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加强自己的论证,这一点也是十分可贵的。”罗毅平谈到,目前,他对指导的学生和科研团队坚持了一周一次的碰头交流会,类似于学术沙龙,每周这个团队的三位老师和三名学生聚在一个教室里,谈自己最近的科研思路,谈精读一篇学术论文的心得体会,谈学科前沿以及最新成果等,这一做法很好地激发了每个人的思维,也促进了每个人在团队里的成长。
如此,我们也终于明白了一个科研人才的成长需要踏实、勤奋的作风,需要积累和悟性,同时也需要团队的力量。我校的研究生教育虽然时间不长,但有了这一批认真、求实的导师团队,也因为这些小荷已露尖尖角的学子,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惊喜。

 

 

上一篇:我校举行2017届硕士研究生毕...     下一篇:纺织工程专业2017年硕士研究...

返回顶部

公众号
研究生院微信公众号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福星中路88号 | 邮编:411104
电话:0731-58683922 |传真:0731-58683922 | Email:yjsc@hnie.edu.cn
著作权: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